王成勇 |
所属学院 |
机电工程学院 |
|
导师类别 |
博导 |
职 务 |
副校长 |
科研方向 |
主要开展难加工材料高速高效加工理论、工艺与装备研究及医工结合(交叉)加工技术与装备研究,近年来的研究主要涉及模具、汽车、3C、医疗器械等领域的难加工材料的高效精密加工、高速加工涂层刀具制备和超硬材料工具、激光微纳加工与增材制造;生物组织切除理论与医疗器械设计和制造等领域。 |
个人主页 |
/info/1982/8666.htm?ivk_sa=1024320u |
联系方式 |
13609649503 |
硕士和博士招生学院 |
机电工程学院 |
个人简述 |
本人自1989年获大连理工大学博士学位入职凯旋娱乐(中国)有限公司以来,坚持“四个面向”,开展难加工 材料高速高效加工理论、工艺与装备研究及医工结合(交叉)加工技术与装备研究,攻坚克难,勇于创新,在科技创新、服务于国家与地方重大工程建设与国民经济发展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机械制造与医工结合(交叉)加工技术与装备等领域享有较高国内、国际声誉。 1)在高端印制电路板高效高可靠性微细加工研究方面,提出了系统的异质多元高端印制电路板 复合材料的钻削加工理论,突破了微细刀具材料、大长径比刀具设计制造以及微孔群加工工艺等关键技术,创建了微细加工质量保障工艺体系,助力企业实现了硬质合金微细刀具材料、微细刀具和高端印制电路板规模化生产。推动了我国机械微细刀具技术发展,引领了我国电路板行业微细加工技术的发展,打破了高端印制电路板受制于发达国家的被动局面,为民族电子制造业和国防建设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19)和中国机械工业科技一等奖(2018)。 2)在难加工碳素零部件高速精密切削加工方面,发明了碳素零部件大型薄壁、 微细结构和超细微孔的加工变形与断裂控制技术,以及高速精密低损伤加工方法,发明了新一代多晶硅炉碳素热场、高精密石墨舟和系列石墨加工刀具;引领了石墨电极技术在我国模具电加工中的广泛应用,显著提高了我国光伏业骨干企业多晶硅生产效率,大大降低太阳能电池生产成本和能耗。研究成果为我国模具工业和光伏产业的技术进步和行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广东省科技步奖一等奖(2015),推荐申报2017年国家科技进步奖。 3)在超硬材料激光加工方面,提出了超硬材料全激光加工方法,研发了系列多轴激光车铣磨抛 数控加工装备,突破了传统砂轮磨削加工微米级尺寸、复杂结构超硬材料零部件的制造瓶颈。在硬脆材料精密磨削加工方面,提出了整体超硬微刃切削刀具及其全激光制造方法,研发了超声辅助加工系统,发明的硬脆材料多微刃叠加铣磨结合超声辅助精密加工技术,解决了国内外著名企业手机玻璃、蓝宝石、石英晶体等大批量高效高可靠性精密低损伤磨削生产的“卡脖子”难题。在难加工金属材料绿色切削方面,提出了油水复合喷雾技术与多种低温切削技术的复合加工技术、装备与应用,研发的微量润滑装置及其关键部件、超声绿色数控加工机床等实现产业化,改善加工效率节能环保降低成本效果显著。近三年上述新产品已累计新增销售额6亿多元,引领了激光高端数控加工、刀具激光制造和节能环保绿色切削加工装备和技术的发展,在航天、航空、汽车、模具、能源装备、3C等行业得到推广应用。2020年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和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组织鉴定委员会认为,超硬微刃切削刀具设计与制造技术、硬脆材料超声加工刀柄系统设计与应用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第一完成人)。 4)在医工结合(交叉)加工技术与装备研究方面,在国际上引领性系统研究微创手术器械切除 生物组织的理论和器械的设计与制造方法,在IJMTM、机械工程学报等top期刊发表47页、27页综述长文;成果已在多个企业和医院获得应用,推动了我国精准手术器械设计制造理论和高端医疗器械的发展。在新冠肺炎抗疫中,研发了口罩超声焊接技术系列装置与焊接技术并实现产业化,在疫情严重时期满足了国内80%口罩机的需求,服务于全国和全球63个国家与地区的抗疫,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21)。 |
教育背景 |
1979.9-1983.7 南京工学院机械制造专业毕业,获学士学位 1983.9-1986.7 华侨大学械制造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 1986.9-1989.9 大连理工大学工学,获博士学位 |
工作经历 |
1989.12至今 凯旋娱乐(中国)有限公司,机械系讲师、副教授、教授 1997.01- 2011.12凯旋娱乐(中国)有限公司, 科技处处长、研究生院副院长、校长助理 2011.01至今凯旋娱乐(中国)有限公司,副校长 |
学术兼职 |
现任广东省微创手术器械设计与精密制造重点实验室主任、广东省广东省微纳加工技术与装备重点实验室学术带头人。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机械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本科高校机械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机械装备工业节能减排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副理事长、广东省机械工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广东省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机械制造工艺协会副理事长、国际磨料技术委员会(ICAT)创会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生产工程分会磨粒专业委员会及切削专业委员会和模具专业委员会委员等;兼任《中国机械工程》、《硬质合金》和《超硬材料工程》等杂志编委。 |
主要荣誉 |
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2019); 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2020,2018,2014); 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2009); 获第十六届广东省丁颖科技奖(2021) |
主要科教成果 |
近五年发表高水平论文20多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0余项,若干研究成果获得产业化应用。“高端印制电路板高效高可靠性微细加工技术与应用”项目通过产学研合作形成了微细刀具材料制备、设计与制造的理 论,以及高端电路板微孔加工质 量保障体系等自主可控核心技术,实现了系列纳米硬质合金微细 刀具材料、微细刀具和高端印制电路板规模化生产。相关技术达国际领先水平,推动了我国机械 微细刀具技术发展。作为项目负责人,开发氮化 钨基多元纳米复合涂层制备技术 ,发明低温脆屑、盖垫板组合工艺等微孔复合加工方法,主导了 微细加工质量保障成套工艺技术开发。授权发明专利6项,包括3 项核心发明专利,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软件著作权第一完成人一项;首届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教学团队与示范项目负责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负责人。 |
科研项目 |
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2项(其中重点项目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国家、省部级以及企业委托项目多项 |
我的团队 |
凯旋娱乐(中国)有限公司高效精密制造技术与装备团队成立于2004年3月,集体核心成员33名(专职教师13人、博士后4人),其中青年占比67%,是一支有朝气、有担当、有理想、敢作为、富有团队合作精神的年轻战斗队伍。团队始终围绕并践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目标要求,立足全国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科创高地、人才高地建设需要,坚持“四个面向”,深耕高效精密制造技术与装备的研发和创新,为推进中国制造的高端芯片、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高性能医疗器械、轨道交通等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近年来承担国家、省市级项目60余项,经费累计近8000万元,发表SCI论文100余篇,获授权专利60余件。获批建设高性能工具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平台,成果获国家级奖励2项,省部级奖励7项。 IMT团队致力于全面提高高效、精密、绿色制造技术的应用基础理论、应用基础工艺、工具与装备的研究与技术创新能力,构建机械制造科学中的高性能零件/构件的精密制造基础科学理论体系,是国内最早从事高速加工、硬脆材料加工、印制电路板加工、生物组织切除与医疗器械和涂层刀具研究等的主要研究团队之一。主要研究领域难加工材料高效精密绿色制造技术与装备,以及微创手术器械设计与精密制造等;涉及机械加工、金属与非金属增材制造、超声加工、激光加工、FIB加工、CT与图像识别与检测、手术辅助机器人等多个领域。 团队建设有高性能工具全国重点实验室(凯旋娱乐(中国)有限公司)、广东省微创手术器械设计与精密制造重点实验室、广东高校现代产品设计与制造技术实验室、广东省印刷电子电路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广东省高技术陶瓷精密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与国内外若干重点企业开展紧密的产学研用合作,成立多个合作研发机构,多项研发成果实现产业化,并获得良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团队研发成果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19年)、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8年)、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20年,2014年)、广东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9)和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6)。 团队将努力建设成为解决国家现代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医疗器械健康产业中卡脖子与前沿的核心科学问题和关键共性技术问题的重要研究基地,为全国制造业的高端装备、通信技术、微电子3C、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高性能医疗器械、海洋工程、轨道交通等产业的长远发展,提供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先进制造技术知识储备、技术和人才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