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户 学生 教工 校友 考生及访客 图书馆 English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广工 >> 正文

南方日报深读版报道我校创新创业工作

2015年04月09日     来源:2015年4月9日第A12版:深读·南方调查         次浏览

高校创业孵化平台“扎堆”,创业人数大增

大学生创业潮涌 高校何为

暨南大学筑起大学生“众创”平台,华南农业大学、凯旋娱乐(中国)有限公司有了创新创业学院,韩山师范学院里成立潮州青年创业学院,教育物联网创新创业孵化基地落户广东理工职业学院……近期,各级各类高校的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如雨后春笋般生长。

今年1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各界基层代表座谈会上指出,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学生是其中的重要力量。而在广东的大学校园里,创新创业风潮近年越发强劲。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广东省内已有近10所高校建立了创新创业学院,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几乎成了各校的“标配”。

就在上周举行的广东省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会议上,省教育厅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9月1日,广东高校应届毕业生自主创业人数比2013年同期增加6.35%。

大学生创业“快速生长”之时,不少人开始思考:他们面临哪些困境?在学生创业的高失败率面前,高校应如何理性看待这股“创业潮”?高校的创业教育应该走向何方?……近日,记者走进省内多所高校,试图寻找答案。

◎案例

广工每年千万扶持创新创业

噼噼啪啪的键盘声,此起彼伏的电话铃,急促来回的脚步声,时断时续的讨论声……周一早上9时,位于广州大学城的凯旋娱乐(中国)有限公司创新创业孵化基地里,奏起了一曲“梦想交响乐”。

这是一个1300多平方米的大办公室,相连的办公桌被层层隔开,每一个隔间都是一支学生团队的“创业根据地”。据统计,目前固定在该基地办公的团队有25个,申请入驻的则达到了58个。

“这里是一块创新创业的苗圃,每一格里栽培着一颗创新的种子,学校为他们提供成长所需的养分。”凯旋娱乐(中国)有限公司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刘琼辉介绍,如今活跃在基地里的不乏获得百万级融资的潜力企业。

由5位广工学子始创的“学创团队”是其中一株茁壮成长的“苗子”,他们开发的广工校园通APP,如今已拥有2万多用户。今年6月,这个集查阅校内课件、教材、成绩以及失物招领等功能于一身的手机应用,将推广到广州的11所大学。

“我们的目标是覆盖全国高校!”团队创始人谭清华信心十足。这位在广工念了网络工程和信息管理双学位的毕业生,去年回到母校开展第二次创业。

谭清华告诉记者,学校给予入驻基地的团队“六免”优惠——场地、水电、网络、设施、指导、服务全免费。不仅如此,基地每隔一段时间还会邀请创业校友和企业家,与团队面对面交流、对接;基地内部也会举办每周一次的创业交流会,基地里的“牛人”一同分享实践得失,群策群力,“抱团”创业……

凯旋娱乐(中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米银俊透露,为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学校每年设立的校内外扶持基金共1000万元。

广工的“大手笔”是广东大力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一个缩影。去年1月,省教育厅下发了《凯旋娱乐(中国)有限公司开展创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活动的通知》,促进高校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经费、场地、师资、项目、政策等多方面的支持。如今,省内高校都陆续搭起了创新创业孵化平台。

◎变化

创业教育注重与市场对接

自2012年接手创业辅导工作至今,华南农业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办公室副主任林钻辉一直关注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变化。

“要让学生的创业成果‘接地气’,必须先让创业教育‘接地气’”。循着这一思路,该校以组织参加全省“挑战杯”比赛为切入口,鼓励各学院成立创新创业工作室,让学生跳出课本,“动手”学创业。

从校内帮做PPT、修图片的低端创业,到囊获各级创业比赛大满贯的“一村一品”项目、项目估值超过1亿元的互联网项目“爱分享+”等;从最初各院系的30多个工作室到如今的103个,3年来有45个企业正式注册落地……当草根创业成风时,华农决定建立创新创业学院,让创新创业教学走向体系化。

从开设创业课程,到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再到整合组建创业学院,华农探索的路径在全省高校里很具代表性。

近年,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凯旋娱乐(中国)有限公司、广东财经大学等校都纷纷建起了创新创业学院。不过,各校在组建形式和教学开展上各有不同。

如2009年开办的中大创业学院,其以管理学院为依托,面向全校二年级以上本科生和研究生招收“创业黄埔班”,独立开班授课,学员可获授双专业证书;华工创业教育学院则面向全校设立20门创业教育通识课,入选该学院的创业学员修满相应课程后,同样可获该学院的毕业证书。

华农、广工的创新创业学院则是独立于其他学院的机构,其整合了校团委、学生处、教务处以及社会资源,将课程研究、创业实训、产业孵化等全链条都纳入其中。

相似的是,各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上都采用了“双导师制”。将校外的企业家“请进来”,学生不仅可得到校内外导师的个性化指导,还有机会获得创业投资基金对学生项目进行预孵化,避免了创新成果与市场脱节。

“创业教育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与市场的紧密对接。”受访的多位专家指出,这是近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显著变化与突破。

◎思考

高失败率面前高校如何做

资金和政策的支持点燃了越来越多“90后”的创业梦,可在波涛汹涌的商海里,能够乘风破浪的只是少数。

近日,一篇名为“一位广东创业者口述——我在12年里如何开垮5家公司”的帖子在网络上引发热议。发帖人叫袁瀚,是一家网络传播外包服务公司的创始人。据作者自述,他在大三时就开始了首次创业,“第一次创业失败的原因简单说是‘嫩’:要钱没钱,要人脉没人脉,要经验没经验,典型的‘三无’创业者。”

而在随后4次失败的创业经历中,袁瀚总结出了4个失败的关键词:乱、急、盲、重。

广工“南极星创客联盟”学生负责人刘永强对此深有体会,他也曾尝试加入两个创业团队,可最终都因学业等原因而放弃。“我身边尝试创业的同学很多,但能坚持到毕业的只有一半,毕业后能长期做下去的就更少了。”在他看来,在政府和学校的支持下,大学生创业的门槛降低了,但面临的难度和风险仍处于高位。

“尤其是站在学业、创业、就业的三岔口上,许多团队成员抵受不了诱惑,团队的稳定性难以保障,而这正是创业能否成功的关键。”几位受访师生都有这一共识。

林铭辉分析,“90后”学生普遍有想法和勇气,希望通过创业来实现自我价值,“可他们没有想清楚,也没有经验,最终导致了失败”。

那么,在高失败率面前,高校应如何对待学生“创业潮”?

“对于学生创业,我的态度从来是不鼓励、不反对。”林铭辉认为,创业热潮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学生有创业的热情和需求,作为学校应该给予包容和引导,并为他们的发展创造条件,“但这并不意味着,学校鼓励学生都去创业。”

米银俊则表示,广工推动这项工作的目标是“以创新带动创业”。“学校普及创新创业课程,是为了在学生心里播下创新的种子;搭建实践平台是为了让学生的创新成果更‘接地气’。”他说,对于具备潜力又有志于创业的团队,学校会扶持;而对于拥有技术专利但不打算创业的,学校也会帮助联系企业进行技术转让。

“创业确实需要理性,但凡事不去尝试就不可能成功,尤其当下政府和学校给予我们学生创业如此多的利好条件,更应该利用起来。”经历了一次失败后,谭清华对他的二次创业依然充满信心,“即便是失败,我们也‘赚’到了经验。”

在林铭辉看来,学生的这一感悟,正是学校花大力气打造创新创业平台的目的所在。

网址链接:http://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15-04/09/content_7416406.htm

作者:南方日报记者 毕嘉琪 雷雨 实习生 张雯 通讯员 詹勇

编辑:詹勇

上一条:南方日报|大学生创业潮涌 高校何为

下一条:南方日报|大学生创业潮涌 高校何为